王首麟 写意画家的云南生民情结
发布日期:2013/12/31 10:56:36 浏览次数:16346

人物档案
王首麟,辽宁人,1954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云南九三书画院院长。
11月下旬,北方雨雪霏霏,昆明依旧一派随时等待入画的五彩景象。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冬樱花绽放娇容。王首麟正在画室7米长的画台上泼墨挥毫。13年前,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到风光旖旎的西南,这位写意画家完成了一次艺术生涯的转折,从此着迷于叙述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改变。
2010年9月,赴滇10年的积累与爆发,王首麟完成了全境式展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120米纪实长卷《边镇集市》。如今,以生民的节日为主题的第二卷,正在画家的脑海中成形。
淋漓的墨色,老辣的用笔,线与墨变换自如,浑然一体,最终让他的泼墨艺术内涵深厚又表象清丽。“凭着与时代的关系,对时代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感悟做些事情,千万不要说哪里做得多么伟大、多么出色,好的作品只是自己的思考、自己对生活的解读。”冬日阳光映衬着画室的静谧,59岁的王首麟笑得如孩童在恶作剧,他说,画画不能说得太神秘,其实就是个体力活儿。
山寨,让他感到生命的新奇
“首先我认为绘画并不存在什么样的特点,没有固定的一种风格,因为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绘画也会有所调整,而不是找到一个特点后固步自封了。”
无论是发音还是表达,王首麟都保持着东北人的特色。他是辽宁人,从东北到西南,一次人生经历的变化,激发了艺术生命的转折。
王首麟喜欢把自己设定在游学状态,一段时间在哪里站一下就走了,无论是儿时下放农村、年轻时在化纤厂做宣传干事,还是后来到北京画院学习正式入行,在他看来,都是一个个人生驿站,每个驿站都有自己的风景。
2000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将成立艺术学院、建立相关硕士点,王首麟被省教育厅作为人才引进,经过随后几年的努力,师大美术学、艺术专业的硕士点相继成立。王首麟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的接触,为此,他无数次地带着学生到西双版纳、临沧、西盟、大小凉山等地采风。火把节上被彝族兄弟用酒搞翻,泼水节上傣族姑娘用水也能把他泼翻,“现在看到酒、水,都还会晕。”
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集中,山寨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原生态生活、自然纯朴的情感表达都让艺术家感到震撼。集市上喧腾的众生相,节日中淋漓的狂欢,处处使王首麟感到生命的新奇。
而这些魅力中最有黏性的,是这些边镇文化处于艺术视野的边缘地带。王首麟以一个画家的视角观察着这块土地上的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转型中,自身文化、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消失了很多,有些民族的原始文化濒临消亡状态。”在王首麟看来,作为一个从艺者有责任和担当,把原始状态消亡的过程用绘画语言记录下来。
线描云南边民市井繁荣
“我之所以选择了线描作为中国画使用毛笔训练的入门途径,其理由首先是中国画的线为中国传统的最基本画法,也是中国人物画的脊梁和本质所在。要用纯净的白描线条画出人物的外在轮廓和内在结构,要用毛笔放笔直取,以形写神。”
云师大在呈贡校区为王首麟配备了一间有近百平方米的画室,墙上挂着的水墨人物、线描肖像,唯一一幅彩色画卷是《莲塘新雨》,彰显出画家对“似与不似”的微妙性哲学的着迷和创作情感的多元。在他的笔下,寥寥几笔耕牛便筋骨毕现、神色生动,墨荷水汽润泽似乎在浮动,荷叶下的小鱼儿抬起的小嘴给诗意的画境增添了几分诙谐。
在东北时,王首麟的作品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先秦文学中的故事被他用绘画语言表述,笔下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雅士。历史文化是他的名师,“传统文化太博大精深,沧海一粟,你能舀一瓢水饮就足够了。”
到了云南后,王首麟中意起边民市井,可是泼墨挥毫,多次尝试后,画家总觉得表现不出生活环境和市井文化。“回顾中国历史上的长卷表现内容,最让我有感觉有启发的是清明上河图,北宋官方画院画家表现了市井繁荣、社会形态。”线描,让他的构想有了实践途径。
在一次次的采风中,画家收集大量素材,被自己的艺术灵感、创作激情推着往前走。“线描如果表现一个人的话很简单,但要表现一个场景、叙事,就需要大量的编排、观察、组织,完成它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就如同一个导演在完成一个剧目。”在画了几千张速写后,王首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于是,放手去做,淘尽黄沙始见金,当过程慢慢过滤掉,真的东西沉淀下来。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从关注边缘人群、被遗忘的角落,到最终满意地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用了10年的时间。
痛定思变绘就百米长卷
“画丢了是什么心态?还有人说王老师你压压惊,不要太上火、伤心……有句话叫文人不担事,大概是遇到这事可能会伤感。我的榜样是我父亲,所以遇到这种事,我可以东山再起,重新做起。”
2010年12月21日,王首麟百米中国画卷《边境集市•生民》在云南师范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展出。这是中国少数民族风俗画史上的第一卷长篇作品,被称为云南版“清明上河图”,以云南25个少数民族原生态为主题,汇集508人、180个箩筐、42只鸡、38匹马、31只羊、22头牛,是画家历时一年用中国线描艺术酝酿绘画。
马帮的聚散、市集的喧嚣、村民的嬉戏,一幕幕寻常的生活画面,在王首麟的笔下均饱含人生况味和生活之壮美。大家不知道的是,这百米长卷来自王首麟赴滇10年所绘制的数万张民族风情速写素材,来源于画作心血被盗后的痛定思变。
时隔4年,再说起这段往事,画家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带着点散漫,身体放松,表情平静,他说,这已经是翻过去的一页了。
2009年11月20日,王首麟去浙江采风,刚到浙江,家里打电话告诉他工作室的180余幅作品全部被盗。这些画市场价值近千万元,是他近5年时间的心血。赶回昆明,王首麟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工作室,被敲碎的阳台门玻璃、书桌上的画作全都不见了……当时,因为要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他把近5年来创作的白描人物、写意人物、山水花鸟等精品拿到工作室拍照。
心疼之余,王首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过去曾经很有钱,后来被扣上地主的帽子,风风雨雨中活到88岁,老人家说,即使我什么都没有,我还有儿子。而自己,从13岁到26岁,随父亲下放到农村,干最重的活儿、拿最少的工分……
痛定思变。随后的几个月里,同事、朋友都听到了这句话:这段时间你们可以来玩,但不要来打扰我。曾经印刻在脑海中的生民形象,如同流水般从他的笔下呈现,形成了《边境集市》。他的表现也让很多人不解。警察很好奇:您怎么像没事人?还有人说,他怕是没丢画,是不是在炒作?
再回首时,在冬日的暖阳下,王首麟用4个字形容了当时的状态:一气呵成。“本来世界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拥有只是暂时。金钱不属于我,只是在生命过程中使用它,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是知识、文化。属于我的,我存在就是我的,我不存在什么都不是我的。”
笔端延续着狂欢的情绪
“做事情要奋不顾身,作画也好做人也好,做事情需要投入,每一笔不到都出不来,需要长时间去提炼、去构思。”
完成《边境集市•生民》后的3年里,王首麟一直在准备他的第二卷,主题为山民的节日,已经被省委宣传部定为精品工程。虽然第二卷尚未落笔,但从已完成的《节日印象》中,似乎可以看出点端倪:恍若一个记忆的片段,笔端延续着狂欢的情绪。
至于,还有没有第三卷?“把自己饶了就算了,不要再逼自己,我还是更喜欢画抽象的东西,写意的生活。”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情绪化的画家:画画要有灵活的思维方式,用笔用墨在情绪的兴奋状态中进行。
无论是蕴含浪漫诗意的泼墨表现,还是纪实性质的线描造型,走入艺术成熟期的王首麟,用线墨相生的绘画语言讲述着他与时代的关系,对时代的理解,对生活的解读。极具视觉张力的作品背后,凝聚着艺术家几十年来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人生阅历的累积、艺术造诣的沉淀。他说得很直白,“理论文章研究得很透,剩下的就是实践,能够悟到多少,在于你是用多高的眼光去看问题。”
在画室里,喝着普洱茶,这位长者娓娓道来:我们的存在,做出和自己相关的价值,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
本报记者 罗南疆 文 龙宇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