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涛:用画笔描绘内心渴望之美

发布日期:2013/12/24 15:53:04     浏览次数:15397

 

人物档案
  1955年生,汉族,云南普洱人。名柶,字怡涛,成年后以字行。
  中国文联授予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云南省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特聘画家,云南九三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细腻而不浮夸的木质装潢简约大方,和茶几融为一体的大茶盘摆满各类茶具,四周墙壁上悬着几幅作品,客厅里这一切怀旧的传统元素,完全符合对一位艺术家寓所的想像。
 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省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云南九三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刘怡涛的国画工作室,已然完全和他的家融为一体:客厅中茶几与画板比邻,仿佛随时做好以画会友的准备;书房中书柜和画桌同在,正如同他在创作中所强调的“画外功夫”:书画同源,画好国画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结识蔡希陶深入植物王国
 与刘怡涛的谈话,从一壶陈年普洱熟茶开始,听他聊作品,谈绘画,仿佛杯中的茶一般,开头苦涩,但回味甘甜。“1970年,15岁初中毕业,以支农身份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当了半年合同工。”他从普通工人成为小组长,直到半年后转正,身份也从烧窑工转变为栽培师。
 那段时间,原本就爱好绘画的他,就利用栽培这个好机会静心临摹各种植物。
 后来,著名科学家蔡希陶被放出牛棚后,住在蔡老隔壁的刘怡涛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变。“蔡老出来后承担的首个重大项目——《中国植物志》部分热带科属的编撰工作需要人协助画插图,我毛遂自荐送去3张植物画,主动请缨来协助创作植物志的插图。”刘怡涛还记得,3天后就有人通知他从此跟着蔡老画植物科学画,为了让插图画得好,从此他便跟着科学考察队深入到丛林中,画活植物,成为蔡老的得力助手。
 蔡希陶这位恩师,将刘怡涛带入了真正的科学世界。
 在逐步掌握植物知识的同时,也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插图“专利”:“我画活的植物,就必须到植物生长的地方,与其他作者只画植物标本是很不一样的。”
 从那时开始,鲜活、栩栩如生的花鸟植物等元素成为刘怡涛作品的关键要素,也为后来几十年作品的主要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7岁开始就了解到许多植物的分类知识,对很多品种的枝叶甚至根茎形态都非常了解,加上后来多年对画功的提升,因此,出自刘怡涛手的任何一幅植物插图都不会有僵硬的感觉。
 进修经历革新绘画观念
 如果说恩师蔡希陶是刘怡涛成长期遇到的贵人,那么,1981~1982年在北京的进修,则是他生命中一段非常重要的转型提升的“黄金年代”。
 “故宫博物院里,你可以看到历代书画名家的作品,那些真迹体现了各个朝代的创作特点。”绘画专业书上的理论和图片,全部真实地呈现在刘怡涛眼前,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理论变为亲眼见证的的全面升华,结合历史,更加明白了“画外功夫”这4个字的含义:看着历代的作品,仿佛更了解古代艺术对画家们高标准的文学要求:不仅要求作画的人写出一手好字,更要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要求诗作和绘画一样一定要含蓄、内敛,诗和画之间要能互相“翻译”,同时表达同一个美好的意境。
 透过参观历代作品,刘怡涛真正了解到国画的精髓,更通过部分比赛和展览,跳出原来的创作世界,了解到全国优秀画家的水平。“技法是其次,观念上的更新是最关键的。”刘怡涛说,绘画创作也要跟得上时代,即使是最传统的国画艺术也要紧跟整体的发展趋势,了解更多大师们的创作方向。
 进修之后,刘怡涛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那之后,他的作品开始走向全国。
 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术展上,他的作品夺得了优秀作品奖称号,而在1989年的第七届全国美术展里,他获得了铜奖,成为云南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国画家,也是全省国画家在该展览中取得的最好名次,迄今为止云南国画家中仅有3人获得中国美术展的铜奖。
 在此之后,刘怡涛的作品也走向了国内外艺术市场,曾先后15次到国外举办个人画展,受到英国、美国等西方主流文化市场的青睐。
 坚持国画传统吸收西方精髓
 尽管海外展览一片叫好,他仍然清醒地认识到,对比中西方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精神,移步作画和神似即可的国画并不是西方可以完全接受和理解的。
  “西方人讲究形体、肖像的精准。”刘怡涛解释,西方人的定点视角,要求绝对的真实和准确的描绘,不可能接受国画精神中“集纳”美好渴望的创作方法。而国画中,又强调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精神,刘怡涛很认同苏东坡的一句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说,评论一幅画的好坏如果以形似来判断,那这种想法就和小孩子一样。
 因此,刘怡涛在多年的学习创作中,一直坚持秉承传统理念,又吸收西方手法。“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拜的老师比科班学生拜的还多。”上世纪70年代初,国内大量的画家慕名而来,涌入西双版纳进行创作,到了植物园,刘怡涛就会从“向导”成为他们的学生。
 “吴冠中、范增、王晋元等等画家,几乎都是现在卖价最高的几位大师,当年他们来植物园写生,我便主动给他们带路,路上拜了他们为老师,西洋的油画、水粉什么都学。”因此,刘怡涛的画作风格也结合了中西方绘画的优点,论形似,他有强大的专业背景和深厚的生活、工作经历支撑,而论神似,他也一直强调国画精髓,国画画的不是眼里看到的,而是心里的感受和体会。中西方绘画精髓被他巧妙融合,日臻成熟并成为一种独特的工笔画风格。
 画出内心世界对美的渴望
 静静欣赏刘怡涛的作品,中国画的工笔精髓早已炉火纯青,花鸟树木在同一张画纸上完美地结合,细腻的画笔不仅勾勒出绘画对象的形态,还表达着刘怡涛的内心世界。“也许每一幅画所呈现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没有的,而是内心对美好的渴望。”刘怡涛坦言,中国画甚至有一种唯心主义的创作理念。
 在西双版纳丛林中与花鸟树木打交道的数十年光阴中,刘怡涛对这些生物有了更为深厚的感情:身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的刘怡涛,在植物的科学理论方面如数家珍,大到植物分类学理论,小到各品种兰花养殖都出版过专业著作。而作为一位画家来说,多年的绘画创作中也大多把它们作为最美丽的主角。
 潺潺流过的溪水、热带雨林中静静生长的花草、穿越在丛林之间的飞鸟,无数美好的景象和美丽的意境,都彰显着大自然巨大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场景尽管有时候失去了“秩序”也总能感召着人对美丽事物最本能的渴望。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一幅长达300米的巨型云南山水画就是刘怡涛和儿子刘煜的作品,全省16个州市最有代表性的美景被天衣无缝地拼接在一起,而在刘怡涛看来,长长的尺卷所展现的仙境是云南之美在他们心中升华起来的感受。而这些看似杂乱的美,正是刘怡涛创作的灵感。“国画强调的是画内心的感受,你甚至可以把所有的美好集纳在一起。”
 刘怡涛解释着一幅幅作品中也许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的内容,可以边走边看边画,记住你最渴望的美好,把他们全部结合在一起。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 滇ICP备13005073号 Copyright©2004-2013 www.93y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71-65152994 技术支持:昆明软件开发公司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710号


微信公众号

点击进入社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