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与建设文化桥头堡的思考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
桥头堡建设的重点无疑是经济建设,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可逆的冲击。民族文化的兴衰,关乎着民族的存亡。所以,在桥头堡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切实保持民族文化,同时,建构文化桥头堡。
一、 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意义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从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提出“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云南的对外开放明确了新的战略指向。2010年年初,云南省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调整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简称“两强一堡”战略。并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获得认可。于此,云南“桥头堡”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千年一遇的大好时光。桥头堡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然要求加强文化、教育、科技、经贸等对外交流与合作,必然要进行各种合作机制、合作平台的建设。人们在热议桥头堡战略给云南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会在这一语境下的命运,在欢欣鼓舞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冷静思索文化将会碰到怎样的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绝大多数产生于农耕社会,在应对现代工业、现代商业文明时,有着明显的弱势,防变拒化的能力较差,民族文化生态脆弱,文化系统自维护能力较差。云南民族文化在独处一隅的时候,显示出超强的稳定性。但是,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却很容易受到冲击,文化变迁的速度将极大地加快,民族特色文化将日益减弱,民族文化的安全问题因之而显。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化所到之处,传统文化必有破坏和消弭的危险。发展经济的趋求将会引发传统文化的危机。因而,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建设文化的桥头堡。
二、文化的坚守与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指不同民族文化健全自身功能、机制的能力,是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相对于文化安全,“文化侵略”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它国或它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从而改变它国或它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进而达到的一种文化征服和同化行为,同时也包括对被侵略国的文化资源的掠夺行为。文化侵略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同时对文化资源进行掠夺;另一种是政治利益,即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意识形态的改变,进而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以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而后冷战时期,文化侵略的表现主要是“隐性文化侵略”。“隐性文化侵略”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不明显的对文化、思想意识的侵略行为。这种侵略依附于各种能够依附的文化载体之上,深入、渗透到人们思想意识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隐性文化侵略”对人们的影响是难以察觉的,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更为深远和巨大。这是一种很难抓住它实际侵略外衣的侵略,可却又是真实存在着的侵略。隐性文化侵略的传入途径为:输入文化形式,引导价值观改变,影响生活方式。经改造后的民族文化会误导,谬传,歪曲,最终导致侵入地民族文化资源破坏、丧失、以至消亡。“隐性文化侵略”伴随着经济而来。
桥头堡建设中,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意味着新一轮的文化冲击,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原本就处于“弱势”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必然会在诸种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黯然引退。从而使各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的同时,成为失根的群体,成为文化难民。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问题应该纳入桥头堡建设的战略系统,应深度阐释在桥头堡建设中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三、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实施建议
目前我省还没有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体系,因而本文提出,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理论研究;在“桥头堡”战略的当下语境中,在经济发展腾飞的同时,跟进式地甚至先期性地探讨云南跨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生存状况,着力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战略体系,提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系数,提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危机意识,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同胞的文化责任感,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体制,带动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防御能力,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桥头堡建设中文化安全防护体系研究,手段、防范措施研究。提出文化安全、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具体意见建议;
2、进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表征及文化承载力及传播介质研究;
3、进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机制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力、文化保持机制、文化抗干扰能力研究;
4、进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安全对策研究:A、从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规划构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安全防御战略体系;B、构筑抵御异文化、强势文化侵蚀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安全防线研究及“反文化入侵”研究(包括意识形态及具体措施);
5、对少数民族文化实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6、以生态的思想、生态美学的理论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观照,认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形成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从内里构筑起文化保持的防线;
7、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开发关系研究;
8、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系数,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危机意识,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归宿感;
9、加强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再造能力,促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增强自身的文化防御能力。
10、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机制,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文化安全。
四、保持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保持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持民族文化,才能保住民族的发展之本。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符号表意系统,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原动力,文化安全意味着民族的安全;文化的危机也意味着民族生存发展的危机;文化的消失便意味民族的消亡。文化是民族的名片,是民族个体的另一张身份证。民族文化消失了,民族身份就是在实际上消失了。一个尊重自己历史、文化的国家,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同样,一个尊重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才是一个让人尊重的民族。
2、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制高点。胡锦涛总书记说过,当今世界,文化往往与经济、政治相交融,与科技相结合,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想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说到底,指的就是富有特色、满贮意蕴、饱含活力的文化。
3、文化是维护民族身份的铭牌。文化是维护民族身份的铭牌,只有深谙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传统文化,并身体之、力行之、言说之,才符合真正的民族身份。才能依靠一种内在的聚合力,获得民族身份认同,才真正地享有回家的感觉,才真正地能凝聚在一起,生发出巨大的力量,保证自身的安全。
4、保持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保持民族文化,就是保持民族的DNA,保持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保持民族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若是失去了文化,无疑将是对民族先祖的亵渎,一个没有文化特色的民族是注定要被历史所遗弃的。
作者:李丽芳 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