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慧的“灯塔”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者:衡新华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重温邓小平理论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关论述:“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有一句名言:“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密切关注、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在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二十世纪的毛泽东注重科技,他指出“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邓小平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思想,第一次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地位,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第一次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第一次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生产力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其实只要回顾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演变,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论断的必然性和深刻性。
自七十年代以来,以开发高技术和建立高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新的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世界技术发展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高科技时代。特别是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核能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技术及其产业,汇成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经济日益高度结合,一方面导致一大批新兴产业群的诞生,另一方面又给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因而高科技领域正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当仁不让,快马加鞭,相继跨入高科技时代;一些科技技术相对较差的国家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各国发展的历史雄辩的证明: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看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在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生产力理论的精辟论断到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的发展,再到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高度阐述,形成了系统的、与时具进的指导思想,它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始终立足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顺应时代要求,推动理论发展。 对于一个泱泱大国,13亿人口的中国,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落到实处,必须从根本上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我认为它应该包括:
真正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与应用都使生产力得以极大提高,带来物质生产水平的进步和经济大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科学技术放在最优先发展的位置。 尊重科学,掌握规律,科学决策,提高统筹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要树立“人文理性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在人类不断认识与适应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理性地、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谋取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和子孙幸福,实现世代公平。
必须切实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切实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把人才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提供支持。
21世纪,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谁能够抢占高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