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九三学社的 “魂”与“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九三学社的“魂”,民主科学精神是九三学社的“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九三学社近70年历史的基本经验,是九三学社建社宗旨和进步性的集中体现,是以“同心”思想为引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九三学社历史的基本经验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九三学社章程》总纲明确规定:“本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九三学社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因为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正确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他又说:“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被16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无数中国人为了民族存亡和国家振兴,提出过各种“主义”,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民粹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但都是昙花一现;尝试过各种斗争,农民起义搞过(只有被镇压和自己当皇帝两种结果),洋务运动搞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是封建“自救”),戊戌变法搞过(资产阶级改良行不通),辛亥革命搞过(资产阶级软弱担当不起),最后,还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均近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当然是“本土化”的)在中国搞革命“灵”,搞建设“灵”,搞改革照样“灵”。胡锦涛同志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中国坚持的是“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九三学社是在中国的土壤中孕育产生的,必然打上深刻的中国政治生态和历史文化烙印。中国的国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准则明确规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九三学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的参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应该说既是内化要求,也是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九三学社近70年的历史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历史。九三学社的发展进步,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亲切关怀、热情指导和鼎力相助。从鼓励把仅有二、三十人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办成一个永久性政治组织,到参加新政协,使九三学社正式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从建国初期说服九三学社有关同志不要解散而要继续发展,到推动九三学社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从学习改造思想为主要任务,到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第一要务,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历史性转变;九三学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爱国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一步步走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这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帮助引领的结果;是九三学社逐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逐渐趋近真理的科学探索过程;也是九三学社在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政治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认同,不断凝聚共识,巩固多党合作思想基础的政治自觉。
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九三学社进步性的时代特征和建社宗旨的集中体现
九三学社作为以科学技术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治联盟,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否认进步性,多党合作就缺乏政治基础;否认广泛性,我社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理由。但必须明确的是,进步性是九三学社的本质特征。
不同历史时期,我社的进步性不断发展变化。民主革命时期,文教、科技界一批进步学者发扬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发起成立“民主科学座谈会”即后来的“九三学社”,这是进步性的发端缘起。新中国成立前夕,以进步力量主导的九三学社积极响应“五一”口号,接受共产党领导,认为“惟有循此途径,始可导中国于民主、自由、富强、康乐之境,愿共同努力,以求实现。” 这是进步性的路径选择。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作为民主党派之一,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和新中国的建立,这是进步性的制度保障。建国后,在社内进步力量的带领下,九三学社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把工作重心放到推动成员参加国家建设上来,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这是进步性的发展实践。新的历史时期,九三学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执政党和人民同心,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进步性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情况必然反映到社内来。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社共有社员130435人。社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年轻社员大量增加,“体制”外社员占比上升,社员思想意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大大增强,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日趋明显。只有坚持“香的”、“活的”或者说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变化;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坚持它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精神;坚持客观、全面、系统、发展、普遍联系地观察事物,分析解决问题;根本上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高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和合作共事能力。回首67年的发展历程,九三学社之所以能够保持进步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从成立之初民主科学座谈会式的边吃边聊、相互启发,到建国后“三自”、“三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式的神仙会;从世纪之交的政治接交学习教育活动,到近年来开展的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同心”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九三学社始终没有放松自我教育,因而总是能够作为进步力量跟上历史前进的脚步。
九三学社以民主科学作为建社宗旨,对民主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决定了我社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九三学社追求的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民主。九三学社追求的科学,首先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其次是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只有马克思主义具备这些优秀品质。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只是从这时起,“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和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可见,“民主科学”只要不是仅仅作为“道”论在嘴巴上,只要将其接上地气、落地生根,就会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趋同,就会彰显九三学社“道”与“魂”的高度一致。
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贯彻“同心”思想,深化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部分内容中处于灵魂和命脉的地位,为其提供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发挥基础理论和精神支柱作用,决定其性质和方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同心”思想,是对多党合作历史的深刻总结和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揭示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加强参政党建设的时代主题,为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同心”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我国多党合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与党和人民同心,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参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的,贯彻“同心”思想,加强我社参政党建设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多元化思潮中确立“主心骨”,在多样化观念中把握“主基调”,在履职实践中当好“生力军”。
四、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与九三学社虽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由于性质上的不同,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是都是“指导”,但起点有差异,表述有差别。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性政党,是“两个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党伊始,中共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九三学社是进步性政党,是三部分人组成的政治联盟性质的参政党,直到1983年12月召开的九三学社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社章,才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之前都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觉悟。二是都是“指导”,但标准有差异,要求有差别。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强调统一思想,强调继承发展,强调理论创新。作为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政治联盟。九三学社主要着眼于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识,对上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基层社员,对骨干社员与普通社员,对老社员与新社员区分不同层次,标准不一样,要求也不同。总体上强调学习教育,强调理解掌握,强调实践运用,
三是都是“指导”,但宗旨有差异,站位有差别。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本源出发,从执政党地位着眼,鲜明提出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九三学社的宗旨是民主科学,一方面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维护社员及其所联系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也是一项重要职责。
四是都是“指导”,但追求有差异,目标有差别。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个“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这个“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当然包括九三学社在内,即九三学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想和目标相一致。
一个人如果丢掉了“魂”,就会六神无主;如果失去了“道”,就会俗不可耐。一个党如果丢掉了“魂”,就会迷失方向,如果失去了“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我们要在全社进一步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魂”,传承好民主科学的“道”,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