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山的铁塔
李宏
在春城昆明,曾经有一座铁塔,耸立在五华山叠翠之巅,巍然于城市的灰暗楼群之上。铁塔在上世纪已被拆除,事已久远,可却总是令人难忘,流传在人们的茶余饭后,闲谈时的难舍之中。“五华山的铁塔”这几个字,无论从昆明百姓的嘴里说出来,或是从文人们的笔尖上落下来,都像一段民间的故事,乡土味很重,很浑厚,很绵长,容量让人眼眶发热,思绪万千。
据《五华区志》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防止日寇敌机来袭,为市民预警,省建设厅长张邦翰于1937年11月提议在五华山设瞭望台。 省府同意立即动工兴建,随即在五华山之巅,正义路中轴线之顶, 修建了这个铁塔,名为“瞭望台”。
五华山之“瞭望台”为铁塔构造,总高为42.5米,塔底为4米宽的正方形,所用钢材系法国进口。“瞭望台”建成后,高耸于五华山巅,当时的昆明城小,城里城外都可看到。
在抗日战争时期,每当有敌机来袭,防空机构一但获悉, 即在“瞭望台”上高悬红灯笼。 一盏表示敌机己入滇境,两盏表示距昆明只有200公里,灯笼全部取下,拉响空袭警报,表示敌机即将临空。市民、西南联大的师生等一见“瞭望台”的红灯笼则通过8个城墙缺口向郊外防空壕疏散。 待敌机离去,“瞭望台”发出空袭解除警报, 挂出绿灯笼,“跑警报”的人们才放心返回。
在过去,五华山在昆明人眼里是城里最高的地方,那铁塔更是让人仰望。在人们眼里,它就是昆明人的标志。在那动荡的年代里,它是游子的魂,游子的梦。游子离去,回首故乡,难舍那时常在耳边萦绕的乡音,难舍那在唇齿留香的米线、饵块,也不会忘记哼吟那古雅韵味的云南花灯,心里总是盛开艳丽如火的山茶花……在昆明游子的意识中故乡还有一盘深扎在心田泥土的根,任何风霜雨雪都不能撼动,把人们的灵魂和心与故乡紧紧拴在了一起,这就是五华山的铁塔。 1938年滇六十军开赴抗日前线,与敌血战台儿庄,歼灭日寇1.2万余人,威震敌胆,扬名中外。 在那时,勇士们心里揣着故乡,铁塔是他们坚强的信念。1941年底,“飞虎队”进驻昆明。当飞虎队的战机腾空而起去抗击日寇时,他们也在拼死保卫着昆明这座城市,也在捍卫着这不朽的铁塔;当英勇的飞行员冒死架驶着战机从“驼峰航线”凱旋归来时,一看见五华山上的铁塔总会热泪盈眶……铁塔,它是给予奋斗于艰难困苦中的昆明人信心的倚天剑;游子归来时,它似母亲温柔的手在招摇,抚慰着孩儿疲惫的心灵。
1949年12月9日, 卢汉率部在昆宣布云南起义, 从此,五星红旗在“瞭望台”上高高飘扬,节庆之日,整个“瞭望台”上下身披彩装, 妆扮的光彩夺目。“文革”中, “瞭望台”也一度被挂上了“造反派”的高音喇叭。后来,八十年代中,“瞭望台”用于广电事业之无线电发射塔……
不朽的铁塔,多少年来迎来亘古如一的黎明,送走残阳如血的晚霞,依依无语地矗立在五华山巅。在漫漫无际的夜海,它是灯塔,总是在人们心里点亮;在昆明解放以后,每逢欢庆的节日,铁塔上总是霓虹灯闪烁,晶莹剔透。那时节日的焰火都有是在五华山上放的。人们眺望铁塔,只见铁塔四周焰火四射,奇光异彩;铁塔与云南大学的钟楼交相辉印,搅动起人们欢乐的涟漪。以前,人们只要登上五华山,总会到铁塔下,凭栏俯瞰,所见的昆明城大街小巷俱是一片低矮的,密密麻麻的灰扑扑的旧瓦房,好似一大片鱼鳞壳, 偶有几幢洋楼点缀其间, 宛若茫茫海中的几片白帆;放眼望去,可见绿柳掩映的翠湖公园,远处碧绿广袤的田野,仿佛看到银光闪闪的五百里滇池,还有那迷茫雾气中的睡美人。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后来为了建更高的发射塔,拆除了“瞭望台”铁塔,再后来,新建广电中心,该发射塔亦被拆除。如今,曾经的铁塔故址变成了花园。
沧海桑田,峥嵘岁月,五华山的铁塔虽然被拆除了,可是它见证了昆明的历史。它作为昆明历史文化的杰作,一直受到世人的青睐。它身上的种种光环没有因此被消除,也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褪色,相反,它依然矗立于老昆明人的心中,正如一坛埋藏多年的佳酿,时间愈久,其香愈浓。也许,它不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雄伟,在今天高楼林立之中也会显得单薄,矮小。 今人看来, 除了历史悠久负载厚重的遗迹之外,其外形和规模都没有多少令人称道或艳羡的地方。可是,铁塔毕竟不同于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供收藏者把玩的“珍玩玉器或青花瓷”,它的存在价值无论怎样估价都是不过分的。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做一本沉甸甸的厚书,那这书的每一面便是一幢建筑。这些各个时期的建筑都从不同角度拆射出城市的一段历史。把这些建筑连起来,便构成这座城市一部完整的历史档案。五华山铁塔值得重建以保存,也值得人们去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