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域 高 原 的 可 见 之 诗

发布日期:2011/10/31 0:00:00     浏览次数:16286

 

 

—— 谈刘榕的油画创作
                     
云南报业集团主办的《影响力》杂志刊登 

 

群  犁/文

 

 

    全国美展,每五年一届,是中国最高规格、最高权威的美术作品展。作品入选全国美展,是中国千万画家毕生追求的一个高度。

    刘榕率儿子刘炽共同完成的大型陶艺雕塑作品《青砖黛瓦的世纪绝唱》,是云南唯一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陶艺作品,作品同时荣获云南文艺创作基金奖、云南优秀美术作品奖。由此,刘榕在云南美术界展现其实力,令人关注。

    刘榕是云南一位现实主义画家。面对时下欲望膨胀,浮躁炫富,他却淡然若愚,潜心在他的画室面对画布创作不止。他说,绘画创作体现了我的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的艺术抱负,这是我的“主流生活”,苦在其中,却其乐无穷!

    他的作品大多与市俗商人无关,却在沉寂中彰显一个有时代责任感的画家应具有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的油画《天路 . 朝圣者》,散发着强烈西藏气息:凌空飞架的青藏铁路大气磅礴;地面上一群栩栩如生的朝圣民藏民虔诚感人。作品展现了现代科技文明的壮美景观与藏族古老宗教现象和谐并存的画面,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巨大建设成就及党和政府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胸怀和胆识;

——《一个民间纪念馆的诉说》,是为祭奠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作的油画作品。

2007年初,刘榕参观滇西一个民办纪念馆时,面对展台上陈列的一顶千疮百孔、铁锈斑驳的钢盔,他禁不住热泪潸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激情。当时,对于中国远征军,对于滇西抗战,人们还不象现在这样持肯定、歌颂的态度。他出于画家的良知、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潜心投入创作,要用画作祭奠受尽战争摧残又蒙受委屈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英灵。

《一个民间纪念馆的诉说》凝结了画家太多的情感和心血,曾三易画稿,跨度三年才完成。在艺术处理上,刘榕用静态的画面去揭示用文字书写的历史,把精神、思想渗透到对这组静物的逼真视觉效果的刻画中,揭示滇西抗战的惨烈,营造一种超越时空的画面气氛,追求一种质朴的人性情感高度的精神诉说;

——油画《西部 . 山间岁月》则塑造了西部山区一个勤劳、美丽的母亲形象。刘榕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初次到西盟佤山采风,两位边防军战士陪同我到寨子里画速写。一天,我们在山上碰到一对佤族夫妇在地里挖地种旱谷,动态美极了!画完速写,我们还帮助他家挖了一会地,收工后我们随佤族夫妇一路回家。山路崎岖,男人牵牛扛犁走在前面,女人紧随其后。一路上,她头顶装着长刀、锄头等工具杂物的沉重大布包,边走边给怀中的婴儿喂奶的情景不禁令我砰然心动:一个勤劳、美丽,像山一样高大的母亲形象在我的眼前轰然矗立!后来的90年代,我曾创作了水墨与丙烯混合的作品《山风》,2011年又完成了油画《西部 . 山间岁月》,就是根据那次采风的印象和感受创作的;

——漆画《天地 . 人间》是一幅塑造观音形象的佛教题材作品。刘榕说,西方的神与人同形。我们东方的神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好恶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浪漫主义的产物。观音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随着历代的社会环境、民情信仰等,观音的形象逐渐本土化、民族化。我的这幅观音像在传统形象中注入了自己一种新的的审美取向,用金属丝和晶亮的明珠在漆版上镶嵌,塑造观音的形象;用光影、色彩表现漫漫时空,使观音的形象更加东方化,更加生动,更加亲近世人。

2010年,《天地 . 人间》在香港展出,获得第十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展特别金奖。

近十年间,刘榕创作完成了一大批丙烯、油画主题性作品:《青花》、《西部女童》、《帕巴林寺的青灯》、《雪域朔风》、《藏女央金》、《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相继面世。

现实主义,从表层看是艺术流派,是手法和技巧。从深层次看,现实主义是一种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观是客观的能动反映’;是普遍规律,是超越一般流派和技巧的观念;是一个有时代责任感的画家应具有的精神。现实主义画家首先应当是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既要具备相当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更要具备深刻的思想能力,使作品不仅有思想深度还要有强烈视觉效果。

如果说,刘榕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体现了他的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的艺术抱负,他的风景画则是用诗心营造的画境,是情动于中,用笔触与色彩传神凝意的可见之诗。

对中国画家来说,早就有“师造化,得心源”之说,这是艺术家面对天地万物进行创作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处即是突出艺术和生活的互动和对应关系。画家走出画室在亲近大自然中陶冶性情,以最敏锐的观察去捕捉瞬间最鲜活的影像,在画布上刻画最真切的心灵感受,表达画家的诗心情怀。     

2002年以来,刘榕曾十余次自驾车深入滇藏高原藏区采风写生。他说,在那块蕴含着太多灵性的,高入云间的千里藏区,在高原雪域冷寂空灵的冰雪世界中,在依稀尚存的茶马古道上,涌动的彩云,飞舞的经幡,藏庄、碉楼构成一幅幅远古荒原文化景象,身临其间,恍若走进历史深处扑朔迷离的国度,所有的视觉态都给我一种震撼心魂的,从未有过的物象刺激。常常人回昆明却魂系藏区。近十年的潜心创作,一批丙烯和油画风景作品相继面世:巨鹰在雪山间展翅奋飞《飞越哈巴雪山》;在暖暖的晨雾中,放牧的藏族姑娘向草原深处走去的《歌声渐渐远去》 ;油画《走过雪原的女孩》则塑造了一个小脸被冻得开裂、结痂却依然阳光灿烂的可爱女孩。此外,《泸沽湖的早晨》、《有灵性的山谷》、《早春拉萨河》 、《喇嘛寺的雪光》 、《黄昏,淌过荒原的小河》等藏区风景画作品,无不情动于中,诗心溢露。 画家笔下描绘的,正是美籍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的著名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香格里拉——中国藏区的风景、风情和人物形象。刘榕把这批作品命名为《美丽的地平线》,将整理编辑出版。

刘榕在《凤凰网》的博客“刘榕画室”里,发表了他的大量作品和文章,今年7月,点击浏览人数达2067435人,结识了一批海内外网友。其中,他于上世纪70年代画的水粉画《昆明大观河写生》,竟然引出一段的佳话:一位生在昆明长在昆明,80年代移居美国的网友通过电子邮件说,才打开 《大观河写生 》 ,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我的家就在大观河边上,从我的卧室天天能看到大观河清粼粼的水和水面上点点的白帆。那画儿里的拱桥,当初真的和您画里一样,雪白雪白的。 我很熟悉河里撑船的渔夫,他们中甚至有我的老朋友……刘榕先生,我记忆里大观河曾经的婀娜和温婉都在您的画里了,您真棒。

 

链 接  刘 榕,云南九三书画院画家。1945年10月出生于普洱县城,历年来担任过文化馆美术干部、报社编辑、记者,198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30多年来,在从事报纸编辑、记者工作的间隙坚持绘画创作。先后受聘于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福建德化陶瓷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被聘为副教授、主任编辑,先后担任系副主任、学报主编和色彩学、装饰基础、陶艺雕塑等专业课的教学。

历年来,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云南人选作品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云南展区)等国内重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云南各展馆、香港大会堂参加过多种重要展出。曾荣获云南省优秀作品奖、云南省文艺创作基金奖、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金奖(香港大会堂)等奖项。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 滇ICP备13005073号 Copyright©2004-2013 www.93y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71-65152994 技术支持:昆明软件开发公司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710号


微信公众号

点击进入社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