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培育现代农业种业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省级民主党派为种业发展建言献策
■ 云南政协报记者 巩雅菲
云南动物、植物资源种类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8.2%和62.9%,农作物种质资源占全国的80%,食用菌资源占全国的90%,畜禽遗传资源、淡水鱼类种类均居全国之首,生物多样的特征决定了云南具有发展种业的天然优势。
目前,我省种子产业集中度较低,小、散、弱问题较为突出,市场竞争力和种业创新能力较弱的格局尚未改变;在形成基因挖掘、种质资源利用、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产业链组织体系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在技术上缺乏原始创新和核心专利,仍然存在“卡脖子”的风险。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台盟云南省委提出了建议。
构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我国种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种业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种业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科技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国际种业科技正发生深刻变化,而中国种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中央下发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锚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针对这一情况,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建议,全面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和鉴定挖掘,落实核心种质资源国家主权,构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建议,要通过加大国外种质资源引进和国内地方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鼓励、支持企业主动收集世界范围内的有用资源、特有的创新种质和材料;提升种质资源库(圃)建设标准和质量;国家应组织力量,有计划、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种质相关性状的精准鉴定和评价工作,对资源库的种质按育种性状进行遗传解析,明确各性状群体的遗传组成和个体的遗传组成,升级完善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基因挖掘、种质创新等核心技术,促进核心种质资源国家主权的落实;系统挖掘优质、特异种质资源潜力和价值,持续创制遗传稳定、特色突出、性状优良、用途多样的新种质资源。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还建议,推动建设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搭建国家级种业创新合作中心、种业交易与展览展示中心。
把种业平台建设上升为国家工程,支持龙头种子企业牵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下游产业公司建设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集聚“全链条”创新资源,激活“全链条”创新要素,构建高效创新机制,加大种业协同攻关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
在联合体基础上,构建国家级种业创新合作中心,建立资源、信息、设备、基地、人才、技术共享平台,完善“企业+科研单位”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在上下游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的按需流动;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基础性研究、商业化育种及推广应用紧密结合,形成“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体系。进一步汇聚产业链上下游及衍生企业,搭建全球种业交易和展览展示中心,展示现代种业突出创新成果,促进国际、国内种子及相关技术交易。
推进现代化种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5万份、畜禽遗传材料5.6万份,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956个,培育畜禽新品种8个,烟草种子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不被国外“卡脖子”的作物种子,增强了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供给能力,品种培育能力稳步提升,但面向“十四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我省种业发展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和短板。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认为,种业是促进现代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对于聚焦我省农业重点产业,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以建成种质资源保护大省和特色产业种业强省为目标,落实要素保障,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形成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发展新格局,为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确保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建议。
要加快育种创新,提升现代种业发展能力。围绕我省资源优势,开展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不断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力,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芯片”,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在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特异亲本评价、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产业化应用等五个关键环节,以省、州(市)农科院为主,形成有所侧重、相互联动的研发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同时,以现有种业企业为基础,坚持内培外引并重,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动我省种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营造现代种业发展良好营商环境方面,建议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种业管理体系,充实种业管理队伍,构建职责明确、相互协作、运行高效的种业监管和服务体系。强化种业监管执法,聚焦重点区域、主要品种,组织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加强制种基地、种业企业、市场流通等环节监管,强化部门协同,严厉打击“私繁滥制”、品种侵权等违法行为,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切实维护生产、经营秩序,为推进现代种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台盟云南省委建议,建立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云投集团、省农村信用社、富滇银行、省农业担保公司、诚泰财险公司、红塔银行、红塔证券和涉农大企业等共同发起设立总金额为100亿元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逐步拓展支持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保险产品,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推动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和机制创新。
同时,在产业基金支持下,构建集投融资、综合信息服务、引导孵化和风险识别管控功能等于一体的现代种业育繁推产业投融资平台,解决种子企业育繁推全产业链条不同阶段的融资问题。
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需要重点整合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环节,缩短种子“研发—生产—转化—交易—推广”等价值链各主体、各环节之间的距离,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问题,提高种业投融资效率。
“在产业基金支持下,在昆明建立‘南亚东南亚农业种子交易中心’,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种子交易中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种业溯源标准体系,构建‘种业供应链金融’。还要综合考虑现代种子育繁推产业链的链群、链族、链网的差异性,积极开展种业育繁推全产业链融资、供应链金融、集群融资等新产品和新业务。”台盟云南省委相关负责人认为。
台盟云南省委还提出,设立金融支持种业发展的试验区。在元谋县等制种大县设立金融支持种业发展的试验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试验示范区,重点围绕现代育种、农业“卡脖子”技术、数字农业等领域加强金融供给与创新。在试验区设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完善“流转土地使用权+农业生产物资抵押贷”模式。
针对现代种业育繁推产业链差异化、动态的金融需求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证券、保险等多层次的种业金融协同支持体系,重点实现种业育繁推产业链与金融服务链的良好匹配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