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九三这十年|社楚雄州委|爱农“女汉子” 汗水洒向希望的田野——记九三学社社员、楚雄市林业和草原局李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写下的一句诗。在云南楚雄,有一位“田医生”,也用几十年的行动诠释着她对这片土地的一片深情。
“田医生”不姓田,之所以叫“田医生”,是因为诊治的对象是田地里生长的各种农作物。她叫李琴,58岁,九三学社社员,楚雄市林业和草原局退休职工。
帮助群众到田间农科技术指导
1987年,李琴从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楚雄市林业局(现在的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三十多年来,李琴一直扎根基层从事经济林木栽培技术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传播林业科技,推广林业新技术。2018年退休后,她仍放不下对农村和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放弃了闲适的退休生活,利用自己掌握的农技专业知识,怀着满腔热情,田间地头、风雨酷暑、走村串户,只为了农民朋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了咱们餐桌上那一盘盘满载辛劳付出的美食。她下基层、跑田头、抓示范,讲授植物病虫害知识,开展农技培训,足迹遍布楚雄州甚至云南省的乡村田野。
作为农技专家,李琴以“求必应、应必解”的工作态度,在现场或是电话里,耐心为农户们答疑解惑,群众都亲切的称她为“田医生”“田大姐”。我们九三学社同仁因为感动于她近60岁仍几乎天天奔走在田间地头烈日下讲课的精神,都说她是“女汉子”。她深耕田间做农技推广,农田就是工作岗位,以朴实的作风,展现了一名农艺师的风采,为决胜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亲身试验示范 做个典型引路人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她深知开展好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的重要性,每年都安排一些时间组织农民学习观摩,让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看得见、学得会”,这就加快了农业成果应用和推广。也有很多农民朋友上门“求学”,主动要求她教授种植新品种,她到入农户、下田间、爬山坡,耐心讲解、亲身示范,这些试验、示范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李琴对楚雄市云龙群众农科指导
“我喜欢农村,为农民服务我愿意。”这是李琴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她是这样讲的,更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她一直负责单位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做好蔬菜、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同时,她借助项目实施和农民培训,有效实现了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对接。
不断学习钻研 永做科学领路人
多年来,李琴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不断掌握新知识新能力。经济作物和蔬菜品种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病虫草害防治情况复杂,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更加层出不穷,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白天下地,晚上看书,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下来,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让她慢慢地成为一名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密密麻麻记载的数不清的工作笔记见证过她曾经奋斗过的足迹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她还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群众经验,在培训中宣传典型。
李琴对群众种植技术帮助
调查研究当参谋 做农民朋友的贴心人
李琴十分重视调查研究,每逢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她都顶烈日、冒严寒,积极主动深入田间地头抓好水稻、油菜、烟叶、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果的苗情监测,调查苗情、墒情、病虫草情,及时掌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她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时指导农民朋友。农民群众一看到她,便笑着说:“我们的‘田医生’来了,这下大家都放心了。”
汗水浇硕果,论文写大地。本想列举一下李琴曾获得的荣誉,但当我问起她获奖、获表彰的情况,她说:“我正远在文山州麻栗坡县给农民培训,来了一个多月啦,可能还要待很长一段时间,具体的获奖情况我不记得了,证书奖状那些物品我都需要整理翻找,也没必要提那些,你就别写获奖情况了,都是我的本职,我的分内事。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入社的初心之一不就是用自己的科技之长服务老百姓,让他们进步么?”。朴实的李琴,朴实的话语,让我不禁感动。
李琴在麻栗坡讲授农科知识
李琴风里来,雨里去,农技推广工作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难,她就会出现在哪里,为了楚雄农业、农村、农民的美好明天,她默默奉献的脚步永不停止。退休3年多来,李琴累计为农民授课近80场次,培训农民约逾4000人次。她授课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受农民朋友喜欢。在不能下乡进行指导的时候,她利用业余时间总结细化相关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重新梳理后,通过电话、微信向乡镇、村组的种植户们发过去指导,为地方的农业生产工作打好初期的预防针,也为农户种植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经常接受农技咨询,经她帮扶指导的多户农户逐渐成为种植专业户。
李琴说:“有了春的播种才有秋的收获,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我就是个平凡的人,一生和农民、土地打交道的人,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只想做一颗默默无闻的垫脚石,可以让怀有梦想的农民通向致富之路。”
(九三学社楚雄州委 孙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