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记我省九三学社社员,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郑家文
【人物小档案】郑家文,2020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2002年加入九三学社,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麦类室主任,主持“水稻低温冷害”和“水稻扣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课题、优质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和栽培课题研究,选育通过市级审定大麦新品种3个、省级13个、国家级14个,2004—2016年是云南省农业厅优质麦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首席专家、2008——2019年是国家大麦中心西南育种试验站和农业部保山大麦综合实验站技术负责人。
“拔秧的时候别人都是一只手换一只手拔,我可以两只手同时拔,双手配合着把秧苗拔出来,在田水中涮涮根上的泥,然后双手一合,手上的两把秧苗交叉的捏在一只手里,另一只手抽出一根捆秧的秧草一圈一压就捆好一个秧……拔秧有很多讲究,首先一定要贴着地面使劲,不能把秧苗拔断了,还得一小把一小把的拔,你一抓一大把,不但容易拔断,而且根部的泥土洗不干净,挑秧担的会感觉很重,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移栽到大田上不容易返青……”说起做农活,坐在我们面前的郑家文侃侃而谈,如鱼得水一样的熟悉和自由,一看到他,你马上想到的就是“安土敦仁”这个词。个子不高,敦实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眉眼间透着一股浑朴、厚重的刚毅,穿一件80年代老干部风的白衬衣配中山裤,拎着一只公文包,鼓鼓囊囊的塞满了一些资料,他跟我们讲起在田间地头的各种过往,我仿佛看到白日烈焰下,他骑一辆“大永久”,“叮铃叮铃”从田垄边骑来……
“饥饿”的家乡
郑家文出生在腾冲市中缅边境瑞滇公社郑家园,对于家乡的记忆,令郑家文刻骨铭心的就是饥饿。1962年解散“集体食堂”,6岁的郑家文充当父亲种“三自一包”的“承包地”的小帮手;帮着父亲犁地、拔秧插秧、砸核桃榨油……可瑞滇海拔高,雨水多,气温低,水稻病虫害多,粮食产量非常低。大多数人家粮食不够吃,用山茅野菜充饥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尤其是1967到1969年这三年时间,过了正月以后大多数人家家里所有的粮食全部都吃光了,一直要等到5月份插秧的时候才有洋芋、豌豆、荞麦等杂粮接济,面对这150多天的空粮期,村民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成群结队的偷越国境到邻国缅甸买粮食来养家糊口。为了躲避检查,他们只能坐溜索,在崇山叠嶂的艰险中苟且偷生,拿命换粮,幸运的人一次能带五六十斤粮食回来,不幸的人要么坠下山崖,要么染了伤寒把命送到了异国他乡。
郑家文排行老大,下面有3个弟弟和1个妹妹,为了填饱这些嗷嗷待哺的嘴巴,父亲每个月都要去缅甸换一次粮,作为家里的长子,已经懂事的郑家文在每一次等待父亲回来的提心吊胆里,小小的身体里已经慢慢种下了坚韧、担当的种子。
郑家文高二的时候就已经算一个“全劳力”了,别人一般一天只能拔900个秧,他能拔1200个……凭着一身娴熟的农活技能,加上学历高、出身好、有正气,高中毕业三个月不到,他就被任命为生产队副队长,担此重任,年轻的郑家文有过迷茫,当晚霞洒落,下工的村人们一个个向村口走来,那些土黄色的人脸源源不断地、一层一层地堆在他眼前,那些黑黑白白的眼仁仿佛都对着他,就在那时,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责任,让大家吃饱,成了他最大的目标。
他认真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向搞得好的生产队学习,从当年冬季开始,他就做马铃薯去芽与留芽的栽培试验,冬春季节带领社员大积大造农家肥数十万斤,生产劳动只要能够计量的就采取定额制记工分,同时,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做副业增加集体收入,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大胆的探索得到了上级党委的充分肯定,他们的生产队也成了邻近县村的模范……
“农人”的宿命
1976年,郑家文被调到瑞滇中学担任民办教师,虽然历经“文革”,但当地尊师重教的民风不减,1977年,郑家文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积极备考。12月12日,郑家文与全国许多学子一样,满怀激情和期待走进了考场,也走进了他生命中新的征程。
第二年,郑家文被云南省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录取,82年春季农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省农业委员会工作、1983年云南省农业委员会撤销又并到云南省经济委员会。至此,家人都为他骄傲和自豪,他终于跳出“农门”,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成为“城里人”了!可做行政工作对于学到一身本领、怀一身抱负的郑家文心里却总是像缺失了什么似的,感觉“不踏实”。
1984年12月,省政府在昆明农展馆召开全省第一次人才交流会,保山地区在人才交流会上的第一个招标课题是“腾龙水稻低温冷害防御对策研究”,看到这个课题,好像从茫茫宇宙中找到了心里觉得“缺失”的那一块,郑家文没再能挪动脚步。对这个问题,他有“切肤之痛”。“解决这个生产难题我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为什么不回去为家乡尽力呢?”
听从了保山地委、行署的召唤,郑家文不顾家里人的极力反对,1985年1月21日,他从云南省经济委委员会调到保山地区农科所工作。回到保山的郑家文,立刻投入到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课题,并长期在腾冲固东镇驻点。当地主推的水稻品种从82年开始的318亩,到83年只种了45亩,85年只剩下8亩,这个品种产量高,口感好,没有理由老百姓不愿意种!可村民们越种越少的事实却摆在眼前,在调查中,郑家文发现这个品种存在的问题是脱粒困难,用当地百姓的话来说是“像拉拔河一样,傻瓦雀(麻雀)啄得淌眼泪都啄不下来”。当时,广大农户没有打谷机,他立马向县上汇报了这个情况,县上非常重视,马上就拨款补贴了1000多台打谷机到村里,彻底解决了水稻的脱粒问题,当年,固东镇就种了600亩,到次年,就已经扩大到6789亩,87年快速发展到17917.3亩,到88年,全镇种植面积达到19000亩,平均亩产比原来增产了30%以上。
解决了脱粒问题,接下来就是品种的更新换代问题,郑家文在调查中发现,籼稻是老百姓种了多年的品种,整个周期需要180天以上。存在耐低温能力差、生长周期长的问题。而“粳稻”,生长周期只需175天左右,耐低温能力可提高1—1.5度。“在农作物的适应性方面,这是个了不起的温度,可以大大提高其防病能力进而保证产量。”“我在与当时的课题主持人、地区农科所所长毕景亮多次探讨后,一致认为在低温、多雨、寡日照、高海拔稻区解决低温冷害问题,最重要的防御对策是推广粳稻,减少甚至不种籼稻——即‘籼改粳’”。郑家文说。
一开始,当地百姓并不接受籼改粳。郑家文就带领农科人员在固东搞了580亩“籼改粳”样板田,推广品种是“京国92”,当年就获得大丰收,平均单产达到500多公斤,高的达到600公斤。远远超过了原来籼稻300公斤的亩产量。
产量高的事实虽然得到老百姓普遍认可,但植株矮的问题仍然影响着粳稻推广。粳稻植株在85公分左右,而籼稻在110公分至120公分,老百姓觉得植株高矮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耕牛饲料及圈粪的多少。为此,郑家文不厌其烦地给有疑问的农民解释:籼稻每亩有18—19万根稻草,粳稻则有28—29万根,只要把粳稻比籼稻多出来的10万根稻草剪成两截,分别再接在另外18—19万根粳稻稻草上,是不是比一根籼稻高呢?通过他的科普,农民们满意地回去了,粳稻也在当地得以推广。
1986年,不少当地百姓看到粳稻丰收景象,跟着大面积铺开,当年面积达到6789亩。因粳米市场价每市斤比籼米高1角以上,老百姓积极性更高,1987年,固东全乡达到17917.3亩。特别是1986、1987两年,保山全区都是少有的低温冷害天气,而腾冲北部刚好改良了品种,避免了大面积的减产。1988年固东达到1.9万亩,占全乡水稻总面积的80%左右。这年,腾冲在“籼粳交错区”达成了“籼改粳”的共识,全县几十万人的粮食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解决。
充满希望的田野
那时的郑家文,白天在田间地头搞科研和推广,晚上就给村民们搞培训,固东170个生产合作社,每个社要培训4次,分别是播种、栽秧、中期管理、收谷子,一共680次。他把农科站的同事分为5个组,每个组负责30多场培训,村民们做工回来得晚,培训一般晚上10点以后才开始,12点以后才能结束,那时村里的夜总是很黑,黑得深深浅浅参差不一,既看不清前面是什么,也看不清后边是什么,人完全融在黑暗里,有时候遇上大雨,只能任凭雨水浇透自己,冬天顾不了潮湿阴冷,夏天顾不了蚊虫叮咬,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将近4年的时间,“你得不停地想点什么,不然任何人都会恐惧的”,年轻的郑家文,在一次次乡间暗夜的思索中,一个个念头像杂草一样从他那勃勃的雄心里冒出来……
在解决低温冷害课题的同时,郑家文发现,保山各地的小春生产以小麦为主,由于小麦生长期长,到种植大春的季节麦子尚未成熟,致使大春无法适时种植,另一方面,雨季到来时小麦还未收割,导致发芽和霉变。这个问题不仅保山存在,在全省范围内都普遍存在。
一次调研,郑家文刚走进一户人家就闻到一阵酸味,那是一家7口人正在吃发芽霉变的小麦面粑粑,只见两个70多岁的老人手里捏着半个粑粑,用掉了一半的牙齿使劲嚼动却无法下咽,身边的两个小孩子则粘得一嘴一脸都是。郑家文要了半块粑粑喂进嘴,一大股酸臭味袭进口腔。老百姓苦啊,他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七八十年代人口的增多,粮食需求量日益增大,大小春矛盾日益突出,当时,《云南日报》上刊登了《大小春两季生产节令180天打架》一文,直接把这个问题提上了省委常委会的议事日程。
当时我省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是选育早熟的小麦品种,采取早熟的栽培措施,在雨季来临之前适当早熟几天……在郑家文看来,这些措施都只是“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郑家文像打扑克一样,把所有的小春作物排成一排,一种一种的算时间,洋芋吃不了那么多,种油菜没有那么多销路,种绿肥又用不了那么多……最后他把目标锁定在大麦上,因为大麦比小麦早熟15至20天,这在大小春两季节令紧张的地区种植有利于两季高产,在低温多雨区种植可提早收获节令,他隐隐的觉得,这件事一定能成!
但当时保山本地老品种大麦平均单产不足130公斤,远远比不上小麦的200公斤,改种大麦,大家能接受吗?郑家文没有灰心。只要培育出能增加单产的大麦新品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988年冬,郑家文带着从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以及国内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市区引进的40多个大麦品种回到他的老家腾冲县固东镇,正式开始大麦新品种试验选育工作。惊喜的是有的品种小面积产量能达到1000多斤,这在以粮为纲的年代简直是个奇迹!
但大麦的致命伤是它不是粮食,郑家文根据大麦营养丰富,是酿造啤酒最好的原料,同时因其氨基酸等养分含量高,是畜禽最好饲料这两大特点,将选育的新品种大麦命名为“啤饲大麦”。果然,“大麦”被赋予啤酒和饲料含义后,一下子就被大家接受了。
和郑家文预想的一样,“啤饲大麦”生长周期只需150天左右,比小麦提早一个以上生产节令;平均单产比小麦提高10%, 次年,“啤饲大麦”在腾冲县固东等地推广1000多亩。并迅速在保山以及全省大面积推广。到2016年,保山市啤饲大麦发展到51.2万亩,单产250公斤,成为了全市小春第一大粮饲兼用作物。有了“啤饲大麦”的山区农民饲料充足了,养殖业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啤饲大麦”彻底解决了云南中高海拔地区“冬季大部分良田闲置白白浪费宝贵土地资源和光能资源”、“作物晚熟造成大小春争节令矛盾突出”、“小春单产难以提高”三大难题。
“啤饲大麦”得到了全省科技界的认可,并被写入《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五”农业发展纲要》和2019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产业规划纲要。
1988年至今,郑家文和他的团队累计选育通过市级审定大麦新品种3个、省级审定(登记)13个、国家级审定(登记)14个,获国家新品种权保护品种2个(大麦和小麦各1个),他的科研成果累计应用于大面积生产1476万亩,增产粮食6.49亿千克,增加产值13亿元。2004—2016年,他是云南省农业厅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首席专家,2006年,国家大麦改良中心西南育种实验站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4家国家育种站之一,郑家文就是该站主要技术负责人。
拒绝做“官”
由于工作出色,郑家文才到固东蹲点的第二年,便被保山地委组织部委任为固东的挂职副区长,他对组织部的同志直言,当副区长可以,但他只管种植业。当时他的心里装着两件事:“一个是水稻低温冷害问题,一个是大小春两季生产节令矛盾问题”。他笃定,这是一定能够解决的事。
郑家文的研究项目是农民增产增收的稳定剂,当地的农民只要见到郑家文头戴草帽的身影,见到他黝黑朴实的笑脸,就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希望。在当地农民的强烈要求下,郑家文的挂职期限延迟了一轮又一轮,直到1991年,郑家文被委任为保山农科所所长,才从固东撤点回到保山。
说起这一段经历,郑家文觉得挺对不起当地老百姓的,当时选举固东县党委书记,参加民主选举的老百姓不知道他不在候选人之列,齐刷刷的全投了他的票,他觉得辜负了大家。
89年,腾冲县的县长找到郑家文,动员他到农业局担任局长,组织的意图是让他有了这个经历后当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郑家文直言谢绝:“要做官的话我不到来凤山(腾冲)、不到太保山(保山),我早就在五华山(昆明)做下啦”。噎得县长无言以对。
不再是“一个人的呐喊”
郑家文第一次有了参政议政的意识,还是到固东的第二年8月,他在工作中发现,固东供销社把国产三环锉(一种农药)当做进口三环锉售卖给当地农民,影响极其恶劣,他给供销社领导反映没有结果,又给工商局打电话反映情况,结果工商局马上就派人来查,迅速整治查办了这件事。郑家文惊叹于工商局的行政效率,也感叹自己“只是一个电话,就为百姓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在之后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中,郑家文日渐了解到“三农”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的问题涉及很多人的“奶酪”,但他根本不怕,除了向有关领导和具体部门直接反映,还口诛笔伐,例如在《保山日报》和《云南科技报》反映腾冲供销社《生资部门滥涨药价影响极坏 工商部门工作负责受人称赞》一案,反映在《保山日报》反映腾冲县水电设备厂生产的脚踏打谷机《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广大农民怨声载道》一案,在《保山日报》反映《固东镇耕牛死亡惨重》一案,在《保山日报》反映《危机四伏的“桥头堡”-—全市乡镇涉农四站生存与发展忧思录》,在《云南省政府诤言网》呼吁《建议“保山隧道”依法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文章为“三农”保驾护航起了很大作用,同时维护了各级党委、政府在广大农民中的威信,强化了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
2002年,郑家文加入九三学社,有了组织,有了平台,不再是“一个人的呐喊”。
他深入调研,勇于实践,勤于笔耕,向市级以上党委、政府提出136件诤言、提案和建议,有46件在市级以上刊物刊登,例如,2007年《关于尽快制定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暂行办法》的诤言获省政府诤言奖,诤言有关内容纳入省人大2008年3月28日审议通过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2012年《关于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的建议》荣获省政府诤言奖,有关诤言内容在2012年5月20日,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三家联发的“云编办〔2012〕16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中得到具体落实。
郑家文先后获乡科级至中共中央表彰一共58次(国家2次、省级12次、市厅29次、县处14次、乡科级1次),其中,2020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2007年,郑家文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劳模)表彰;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202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三十多年来,他累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省政府诤言奖4项,获保山市政协优秀提案奖5次,获市厅级成果奖21项和市厅级表彰29次,其中,2007年获市政府“突出贡献奖”表彰,2016年获市委、市政府“兴保人才”表彰,获九三学社中央表彰4次……
列出这些显赫的成绩,郑家文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他有点“不认识自己”,他觉得,他还是四十年前那个生产队长,坐在田垄边“子兴夜视,明星有烂”。带领大家依靠科学技术一步步走向富足,“但念众生皆温饱”就是他此生惟一的目标。
(采访/赵国英 文字/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