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柴记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熟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极大进步,柴火的确功不可没。记得童年时家里就有一个很大的柴火棚子,里面总堆放着很多柴火,以备生活之需。
上山拾捡柴火是学生时代在家中的劳动之一。
那时家在橡胶农场的连队上,房子旁边就是连绵不绝一片接着一片的橡胶林。橡胶树因含有胶性物质燃烧性能特别强,是当地人用来做柴火的主要选材之一。
休息或放假时,三五个同学或者一个连队的大朋友们,总会相约起,到橡胶林里捡拾柴火。
因我和妹妹体力较弱,每次捡拾的柴火都只是拇指粗的小干枝。同伴们都说我们姐妹捡拾的总是小细柴;而同伴则会爬到橡胶树上,挥刀砍下那些碗口粗的橡胶树干枝。
那时,我们姐妹俩总是期盼吹来一阵阵大风,将橡胶树上的小干枝都给快快吹落下来,这样不用费很多的时间,就可以捡拾到足够担回家的柴火了。
小干柴技理整齐后,再用力扯两根野藤将柴火两头捆扎起来,一根担子上一头一小捆,上肩后几次调试,在柴捆中间靠上部找到一个平衡点担稳当,就随着同伴们走一段息一会儿的往家赶路了。
连队上的许多人都说我俩姐妹捡拾回家的柴火又细又少,都还不够煮一顿饭用。可父母亲从来不嫌我们拾回的柴火少和细,并且总是在说:“家中的柴火又多一点了。”
这样捡拾柴火的时光,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我出远门上技校方止。掐指一算,也有好几年呢。
时光匆匆而过,如今我早已离开学校走进企业多年,自家厨房中和大家一样拥有着不少的家用电器。拾柴火虽然在史上曾长期排在日常生活中第一位,现在有很多农家乐也总在打出柴火烹煮的幌子以招揽食客。可随着各种能源进入到普通家庭,烧柴的历史在慢慢退出日常生活。
普通家庭都在大量使用电磁炉、微波炉、液化灶、电陶炉、电饭煲等,轻轻一按开关,所需要的热源就来了。快速、清洁、占地还小,也不再需要有专门的柴棚了。从二十多年前艰苦拾柴煮食,到现在轻轻一按就能做出各种美食的转变中,也可看出我国能源正在朝着方便、清洁、高效的方向快速发展。(红河开远市九三基层委 黎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