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文

初夏,闲在秦淮河边等待夜幕降临

发布日期:2017/9/18 14:43:16     浏览次数:23671

秦淮河,南京的母亲河,也是南京城的护城河,几乎环绕整个金陵城。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古城南京的市井气息尽在这里汇聚。说到中华历史文化,恐怕无法不涉入秦淮河,而到南京旅行,自然更是绕不开这条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据记载,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传于后世,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时因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

隋唐以后,秦淮河渐趋衰落,却有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到了宋朝,始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秦淮又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河两岸青楼、赌局、酒家林立,浓酒笙歌,金粉楼台,雕梁画栋,飞檐黛瓦,鳞次栉比。许多歌女寄身青楼,轻歌曼舞,丝竹飘渺。尤其是元宵佳节时的各式各色花灯。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到元宵时节,秦淮河上必须燃放万盏小灯,于是,秦淮两岸,华灯璀璨,画舫凌波,浆声灯影,如梦如幻……读圣贤书的仕子儒生,云集的行商坐贾,泛波的游船画舫,歌妓的琴瑟琵琶、箫笛芦笙,拍手叫绝的民间杂耍……一派歌舞升平、香艳温柔、繁华似锦……

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河水日渐污浊,两岸建筑多被毁坏,昔日繁华景象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以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古建筑群、白鹭洲、中华门城堡,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游玩佳地,极富情趣和魅力……

从六朝至今,秦淮河的流觞逝水,默默纪录着这里各朝各代的繁华与寂寞,荣耀与堕落。“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悄悄地上演,又悄悄地谢幕,桨声汩汩中,那蔷薇色的历史随波荡漾……

“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称颂的是这条河;诗人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咏唱的是这条河;散文家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叙说的是这条河……南京城古时的荣耀与堕落,如今的繁盛与风情,都糅杂在秦淮河里了……

时值初夏,秦淮河的白天有些闷热。走过,逛过,但还是不舍离去,总觉得,秦淮河的声色潋滟、万种风情,必须是有迷离的夜色做背景的。于是,闲在秦淮河边,等待夜幕降临。

白天的秦淮河,闲适又活泛。河两岸清一色的明清建筑,或古老或仿造,飞檐翘角、粉墙黛瓦、雕花漏窗……一水相隔,分别是古雅的孔庙、学宫、江南贡院、石拱桥,潮流的商铺、酒楼、客栈、宾馆,招展的酒旗,伟岸的牌楼……庙市、街景、文化、旅游、商业、服务、各种特色小吃、小商品、潮水般的人流……各种元素揉合交织在一起,织就一副都市风情画……漫步其间,评弹雅韵不时从楼宇茶馆中飘出,丝丝入耳,恍如隔世。

说起秦淮河,自然无人不知夫子庙,夫子庙是秦淮河畔的核心,积淀着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内涵。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位于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是秦淮河最热闹的地方。据说夫子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元年即公元1034年,是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它利用秦淮河作泮池,南岸有照壁,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这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经战乱兴废,多次重修,如今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静静安闲在秦淮河边,每天迎来送往。

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只有夫子庙。沿着这条河,南京更多的历史、人文与无尽魅力一一展开……依傍着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原是明代应天府学。自北宋建庙起始,做为江南考试的考场,千余年来,许多人人生的兴衰荣辱,在这里上演。无数江南名士从这里走出,无数朝廷的栋梁、干城自这里起步。据史载,清时,江南贡院考点共诞生状元五十八名,占满清十三皇朝凡二百九十六年状元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二,占自隋朝封建科举制度诞生至清末民初废除,一千三百余年来状元总数(约数八百)的百分之七点三,所占比例之高,人数之多着实令人咋舌!

漫步贡院,遥想当年那些入场的士子或意气风发,或踌躇满志,熟背经书,枯其笔墨,对应考题,将一篇篇策论、制文写得扬扬洒洒。他们中有的是气血方刚的韶华童生,有的却已是穹经皓首的暮垂须客,但一踏进这南闱考场,无不笔底风起,意兴飞扬,或吐治国平天下的良策,或申忧国忧民之志。吴承恩、吴敬梓、翁同龢、张謇,还有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風流才子唐伯虎、内阁总理大臣李鸿章、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陳獨秀,等等,均出于此。当然,也有不少舞弊、作秽之案,在这里发生。有人或因作弊、受牵连,或因文章不慎含讥藏刺,酿成飞来横祸……令人几多唏嘘,几多感慨。

“秦淮灵秀地,自古多风骚”。秦淮河流淌了数千年,也包容了无数文人骚客、仕人遗老。秦淮特有的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和风韵,自古就是文人骚客的聚居地,从李白以来先后有岑参、王昌龄、杜牧、苏轼、王安石,曹雪芹等都来过此地。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往往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多,“大隐隐于市”,秦淮河便成了他们最佳的隐潜逃遁之地。曾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人,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来到十里秦淮,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一听江南小调,品一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浅斟低唱,大抵可以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吧?

从繁华热闹的夫子庙出发,步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往西南行数十米,便可以看到乌衣巷的题字和树立的诗碑了。

乌衣巷,窄窄的,静静的,用青砖铺的路面,两边则是矮矮的仿古建筑风格的民房,白色的墙壁,配以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顶、门窗檐楣,颇有古巷的味道。其实这些都是新建的房屋。走进巷口一转弯,看见“王谢古居”四个大字,在雪白的墙上很是显眼。随之的一处朱门,高挂“王谢故居”大匾,门内立着刻有王羲之等几位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的木制屏风,将院内的景致挡了个严实。听说进入“王谢故居”要买门票,而且这故居是后人仿建的,许多人在门口将头伸进门内探望几眼,感觉看不出什么名堂,便索然离开了……

乌衣巷,一切似乎都很普通,大约两百米,不过是一条典型的江南小巷而已,我在巷子里徘徊了很久,无论如何难以想象她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据说乌衣巷最早是三国时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到东晋时为高门士族的聚居地。王导和谢安两户大家族,曾在这里居住三百多年,门庭若市,冠盖云集。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但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而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据说,因当时驻守的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来又有人说,这“乌衣”二字其实是来自王谢子弟之爱穿黑衣……如今,“乌衣”具体的来头已没有人准确说得清,不过,无论是源于东吴军士衣甲的深沉还是王谢子弟爱穿黑衣的风流,都已随风而逝,如今,也没有多少人在乎了。历经千年的沧桑,“乌衣巷”已成为中国街巷最最知名的名片,乌衣巷却早已不复昔日的繁华,高墙深户的神秘不再,王谢大宅的肃安也不再,更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乌衣巷,只有游人来来往往、浮光掠影、好奇探视乃至有些索然凭吊的身影。小巷清幽的石板路上,反复着无数脚印,或重或轻,或尊或贫,或深或浅,叙写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诗句。魏晋时期名士们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饮酒、雅集、清谈和纵情山水的不拘与豪范,也只有从那些后人拓写在门楣上的书体和《世说新语》中遥想一二了。但这条小巷气贯长虹的神韵无疑都是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紧紧相连的。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无疑又是同整个东晋王朝乃至中华文化的历史紧紧相连的。无论如何,“乌衣巷”仿若这些历史在沧桑岁月中留给人类的舍利,让后人无法不朝拜。

离乌衣巷不远处,是“李香君故居”,故居门楼横眉是“媚香楼”三字。透过门洞,柔和的霓虹灯下可以看见院内不少的名人题诗,据说都是歌颂李香君“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的刚烈之气的。有名的“秦淮八艳”旧居也大多在这里了。                         

说到秦淮河的过往,“秦淮八艳”无疑是烙在秦淮河额头上无论如何无法隐匿的香艳唇痕。据说,早在南朝时期,秦淮河就已是佳丽如云了。明朝时朱元璋实行官妓制度,专门建立富乐院,开辟教坊,成为秦淮河上歌妓们学习各种技艺的地方。才貌双全者选送宫庭以及贵族府第,其余大部分进入秦淮河两岸的青楼中。“秦淮八艳”便是秦淮青楼女子的代表。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女人似乎总是弱者的代名词,是男人的附庸。但总有一些女人在时代的海潮中翻风弄浪,在历史的青卷中涂上一抹朱砂红。“秦淮八艳”就是秦淮河画圈中的那一抹朱砂红。她们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是明末清初的社会代表。除了李香君,与她齐名的还有:痴情丹青马湘兰,公侯侠姬寇白门,万里悲情董小婉,倾国倾城陈圆圆,高风亮节柳如是,青灯古佛卞玉京,礼贤爱士顾横波……她们是才女,诗词文联,头头是道,吹拉弹唱,才艺满身;她们是美女,明眸皓齿,个个尤物,倾国倾城……撇去妓女这一身份,照现在的标准,“八艳”是最完美的女性,是男人心中的中情人。但被乱世所害,她们大多在懂事之前便被永久刻上了“妓女”这一耻辱的标签。不过,“八艳”虽身为下贱,遭逢乱世,却心比天高,志存高远。她们有的诗歌才赋不输于贡院考生,琴棋书画亦不亚于学宫之子,而在爱国与忠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气节,更令七尺男儿都逊色三分……她们把一手命运的烂牌打得有声有色,在秦淮河的历史上图画了一抹无法褪却的香艳色彩。 

“秦淮八艳”的居所与读书人的朝圣之地夫子庙、江南贡院隔河相望,中间只隔一座桥,这座桥则被称为“文德桥”。文德桥上承“文章道德天下第一”之儒家思想精髓,下启“文德分月”之自然奇观,从明万历年间,一路风雨飘摇,经历了中秋赏月的坍塌,经过了石木互易的改建,今天,终于以汉白玉的桥身,沉稳地横跨于秦淮河之上。据说,“文德桥”是后来起的名字,因宋时对面江南贡院的建成而得名,取“文以载德”、“厚德载物”之意,这也算是桥凭贡院而贵了吧。

史载,文德桥除了贵气还有些神奇之处。相传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午夜时分,银盘般的皓月被文德桥生生“劈”作两半,伫立桥中央俯视,在桥东、西两侧的水中各呈现两个半形的月影,这一景象引得世人称奇,故有“文德桥上半边月”的美谈。清代文人吴敬梓客居南京畅游秦淮河时,曾遇“文德半月”奇景,诗兴大发,留下“天涯羁旅客,此夜共婵娟,底事秦淮水,不为人月圆”的名句。

文德桥的一端连着圣贤书香,另一端连着婵娟脂粉,一桥分出两个世界,两种不同的生活,隔出中国文化的两仪,这怕也算是秦淮河耐人咀嚼的独有景致了。秦淮河古有“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的说法,但自古才子佳人就是相依相承,再说一桥又怎能挡住八艳的诱惑才子的情怀呢?对于当时的许多文人骚客、名仕公子来说,过桥寻乐,游戏花丛,在暧昧、情欲和微妙的起承转合之间,把色情变成情色,把商业变成文艺,似乎是秦淮河每天都会上演的戏码。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富家子弟或眼高手低、自命非凡的失意文人越过文德桥,听艳词,喝花酒,追香逐艳,演绎了多少爱恨情仇、缠绵悱恻、香艳旖旎、重逢别离?而就此被盖上“文德尽毁”的印戳或人生失意的人也不在少数。想这千年古桥,坐看迎笑,卧闻诵读,那所有的悲欢荣辱莫不闲眼看过……如今,文德桥的南北早已没了分界,桥下的秦淮河,在浆声灯影的喧闹里,依旧波光粼粼,河里的绿幽开阔里,游船画舫依旧穿梭往来……

长桥则是秦淮河上最具风情的桥之一,“长桥选妓”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细细呀道来,唱给诸公听呀……”遥想那长桥之上,几位穿着艳丽、古典如梦、袅袅婷婷的女子,有的怀抱琵琶弹唱,有的手摇团扇起舞,有的俯首凝思,有的结伴戏耍,各具风情……时光荏苒,过眼云烟,“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亿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如今,人早逝,桥还在,只有这首后人的古诗在时光中传唱……

  还有桃叶渡口上的淮清桥, 王献之和美女桃叶的风流佳话,使这里成了人们怀古凭吊、守望爱情的浪漫地。桃叶渡是秦淮河上的―个古渡,又名南浦渡,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走近桃叶渡的牌坊,楹联上刻写的“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的对联,在纪念着那些逝去的浪漫与繁华。

有关桃叶渡的来源,民间传说,当时在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繁缛的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

 另一传说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古时的秦淮河水面宽阔,风浪大,摆渡稍有不慎,常会翻船。“桃叶”往来于秦准河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而桃叶也作扇诗回应:”桃叶在船上应和道:“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传说很美,但始终无法想象那名叫桃叶的女子究竟有怎样的美,让王献之忘记门第,情不能自已,一往而深?但作为女人,心中生是十分羡慕桃叶的。站在淮清桥上眺望桃叶渡,眼前浮现这样的画面:在桃花怒放的时节,倜傥飘逸的王献之一席素色麻衣,在渡口春水中洗砚,一抬头,在眼神交汇的一瞬间,便与这个娇艳出尘的女子不期而遇。从此,渡口总有一个男人深情的守望和一个女人幸福温婉的挥手……

  除了文德桥、长桥、淮清桥,秦淮河上还有许多桥。平江桥、朱雀桥、玩月桥、武定桥、镇淮桥、文源桥、印月桥、二水桥、七孔桥……有人统计, 从东水关到西水关,十里秦淮河上,有古桥、新桥16座,周围都是一处风景。 每座桥各具风姿,或壮观,或精致,或古朴,或现代,横跨在秦淮河上,与秦淮河相倚相伴,带着睿智,带着深情,以独特的语言向人们娓娓述说着它们背后一个个或风尘或忧伤或动人的故事……驻足于每一座桥前,在淮河的流觞逝水里品读一句旧诗、一则传说、一章典故,当年笙歌曼舞、夜如白昼的喧哗,便随着波光和思绪,波澜壮阔、风光无限……
    夜幕,渐渐降临……恍惚间,所有的商铺、酒楼、宾馆及各类建筑物,华灯齐放,许多灯饰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并不断幻化着不同的物状和色彩。南岸百多米的红色大照壁上,两条金色的巨龙在渐浓的月色中腾空飞舞,由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河水,奔流而下。与照壁遥想对望的,是北岸的天下文枢坊,三门四柱,煞是壮观。还有恢宏的夫子庙、高大的江南贡院,在一排金黄色灯光的晕染下,神秘魔幻……举目远眺,秦淮河仿若迷幻的世界,彩灯璀璨,虹霓闪烁,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亦梦亦幻……汇聚了旖旎,汇聚了繁盛,汇聚了人世的浮华与沧桑……

安静倚在文德桥上,有一些凉爽的风吹过,凭栏,微醉……

 

2017年5月3日于南京

(文/赵国英)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 滇ICP备13005073号 Copyright©2004-2013 www.93yn.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71-65152994 技术支持:昆明软件开发公司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710号


微信公众号

点击进入社员之家